范铮强:华文教育教会做人.“有根”不功利

转载自星洲日报 / 古城 14-07-2016

“华文教育对我的启蒙和达到的成就,让我觉得我是有根的,尤其到年纪大了,做到某个位子时,会发现到有没有文化,会是很重要的事,特别是在文化认同方面。”

范铮强(右五)很自豪带领台湾管理创新学会一行人参观母校,并以身为培风人为荣。左一起为廖秀莉、刘士豪、黄思明、邱光辉和校长黄雪莱;右一起为何正勋、江静枝、董事部联络主任杨应俊和曾昭明。(图:星洲日报)

(马六甲13日讯)“华文教育对我的启蒙和达到的成就,让我觉得我是有根的,尤其到年纪大了,做到某个位子时,会发现到有没有文化,会是很重要的事,特别是在文化认同方面。”

我国留台学者中央大学资讯管理系特聘教授范铮强,也是马六甲培风中学杰出校友的他,一语道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多年来接受华文教育洗礼的感受,分享中华文化的熏陶对他构成一道指导,让他不会成为一个以“功利”为导向的人。

范铮强在接受《古城》社区报专访时形容,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让他达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做事情懂得区分轻重和优先秩序。


懂得公私分明

“举例,当我有文化认同时,在我面临‘公’和‘私’的取舍,出自于优先考量,我是要把钱留下来自己爽,还是捐出来做公益,帮助更多后晋?”

范铮强于2013年培中百年鹏飞校庆时,捐出100万新台币(10多万令吉)回馈母校。

他强调,有文化认同的人,会制止永无止尽去追求个人利益或满足个人欲望,并会实现“自我否定”的功能,如在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取舍下,会放弃个人利益而追随群体利益。

范铮强认为,所有文化的养成和塑造,都有一套“自我否定”(self denied)的功能,特别是中华文化告诉我们必须“为公”,因此需就否定一些自己的欲望而作出取舍,造就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提到华教族魂林连玉,要是林连玉没有一种为文化认同的想法,林连玉根本没必要冒着被褫夺公民权的打击,而为华教奉献一生。

他坦言,一些人如林连玉的所作所为让他非常敬佩,但他自认无法做到。

范铮强(左)在交流会上发言,旁为培中董事长史进福。(图:星洲日报)

范铮强:有根的人体现文化价值观

一个在文化上有根的人,拥有什么强项?

范铮强认为,有根的人,看东西的观点和人不同,会体现出“公、忠、勤、毅”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英文教育源流也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观,但每个文化所倡导的优先秩序是有别的。

“对于‘公’这个理念,为什么华社要出钱,给别人的孩子念书和守住华教事业?为什么要贡献自己的时间,来让其他人追求他们能的幸福,因为就算你不做这些事,也是没问题的。”


好好欣赏中华文化

他断言,对华人来说,中华文化绝对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没有比中华文化最能取得文化认同的价值观。与其去追求别人的文化,倒不如好好接受和欣赏属于自己的中华文化,因为那是自己的根、自己的价值认同。

范铮强认为,“功能性”导向和文化认同导向有很大不同,因为文化是一种“内化”(internalize)的历程,比如在有公民意识的社会,人们会自动自发守秩序排队,或通过某些“为公”的公益行为,而感受到“很好”的感觉,实现自我价值认同。

他指出,文化是社会的一种稳定成长,用意为隐性的人性约束;而当文化无法约束人性时,起码要有是最低安全网的法律发挥作用。

“法律有两种,一种是引导社会规范,即诠释和引导新事物出现后的变化,如网路普及化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主要的法律功能,还是在于强化现有的社会规范,如维持社会伦理。”

无论如何,范铮强始终认为,在塑造社会伦理上,一旦所有事情都需要靠法律来规范,那这个社会可说全毁了,因此必须回归教育,而教育是回到文化的本质,通过教育来实现文化的内化进程,达到“富而有礼”的社会风气。


中华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把中华文化说得那么好,难道接受华校教育和信仰中华文化的人,就会是一个好人吗?

理科背景出身的范铮强,在面对上述问题的质疑时,从逻辑角度阐释出“条件理论”,即中华文化可以是塑造一个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但人的思想是非常复杂,且无法“被确定”的。

他说,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还需要很多其他条件,至于要怎样的条件融合才能产生结果,现在是不得而知,因为科学上还无法完整“研究”人。

“例如,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断定没有云,就肯定不会下雨,这是确定性的(deterministic);但有云就一定会下雨吗?这可不一定,但有云是提升了会下雨的机率,这是一种可能性(probabilistic)。”


课外活动历久弥新

范铮强形容,他就读培中是黄润岳校长掌校时代,培中生不只是考试和念书,精彩和丰富的课外活动让他历久弥新至今,也体会到年少时在校投入参与和组织课外活动,对他后来事业上的极大帮助。

他透露,但他在台湾的大学担任系主任负责招生事务时,都会查阅学生履历是否有活跃于课外活动的经验,因为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实务经历,懂得如何与人接触,学习领导和被领导,这些是成长生涯的重要元素。

范铮强中学时期担任培中学术研究会主席和口琴队队长,如今他很感激有了培中当年课外活动的历练,加上培中校风的熏陶,让他完全以培中为荣,带领朋友回母校参观时,是蕴含着一股莫大的光荣和自豪。


范铮强小档案

现年60岁的范铮强小学在平民学校就读,父亲是该校老师范伯禹。初一到高三都在培风中学就读,1972年毕业后隔年赴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就读机械系四年。

他接着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升造商业管理硕士、也是第一名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管理博士的台湾留学生,成就非凡。

值得一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是全球顶尖10强的商业学校,他在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也在大学的行政电脑中心任职。

他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85年至1987年任职于新加坡国家电脑局,主要负责新加坡政府机构的电脑化运作管理,离职时的职衔为副处长(deputy director)。

范铮强离开新加坡后,应聘到台湾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当副教授兼系主任,之后到国立中央大学当特聘教授(Distinguish Professor)至今,仍保留大马公民身份。

他此行携同台湾管理创新学会一行8人,皆为学会理监事身份,趁本月12日至15日在吉隆坡参加亚太区研讨会之便,组团回培中参观,并向团员介绍让他最骄傲的母校,获得培中校董诸人的热情接待。

同行团员有台湾管理创新学会理事长兼国立台北大学企管系教授邱光辉、政治大学企管系教授黄思明、中原大学资管系教授兼电算中心主任刘士豪、中原大学 资管系副教授廖秀莉、圣约翰科技大学观光与休闲管理系助理教授吴文杰、台北大学资管系助理教授何正勋和管理创新学会秘书长江静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