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中师生参与第二届MA-CHN-DO计划 保护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交流

(8月6日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主办的MA-CHN-DO 计划,是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志愿活动,此计划的参与者是介于15-30岁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青少年。MA-CHN-DO 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保护文化遗产,实行社区服务及进行当地文化的宣导。第一届MA-CHN-DO计划是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州举办,而这一届则是在中国山东曲阜举办,并于8月5日至8月15日于当地杏坛中学举行。

活动第一天,活动负责人- 柳宇鑫老师为志工们讲解有关世界文化遗产及MA-CHN-DO计划的宗旨及愿景,让他们对此计划有一定的了解及增加他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此行前往山东曲阜,有关当局为志工们订下了几项工作目标,如:为杏坛中学粉刷操场篱笆、3国志工联合完成5幅壁画、到农家村庄煮食及到孔林打理墓地等。

来自马、中、印的志工在城门前合照留念。
志工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解CSETC以及MA-CHI-DO的成立及使命。

活动期间,3个国家的志工必须共同完成5幅壁画,其中三幅分别由三个不同国家的志工画上自己国家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民族或是文化,而另外两幅则须画上融合了3个国家特色的壁画以及MA-CHN-DO主办当局的标志和标语。其中,来自中国的志工以熊猫、京剧面具及万里长城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而马来西亚的志工则以红屋、国花(木槿花)及三大民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作为马来西亚的象征物。


培中生充当翻译员

此外,一众志工还到孔府、孔庙和孔林参观,并有幸在万仞宫墙前观赏开城门仪式及八佾舞。这一趟的参观让志工们有机会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和传统习俗。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的过程中,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华裔学生积极地为不谙汉语的马来人和印尼人做翻译员,尤其是培风中学的学生,三语并用,努力为友族同胞做翻译,此举除了让志工们有机会训练自己的英语,亦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志工们为杏坛中学粉刷操场篱笆。
3个国家的志工必须共同完成5幅壁画。

在此次活动中,其中一项是要到葫芦套农家村准备食物。主办单位协商了几间农村家庭,为志工们提供厨房与食材,让他们可以体验农家乐之余,也能就地取材以中国地道的食物烹饪印尼及马来西亚食物。中国代表做了酱炒茄子、韭菜炒蛋等,马来西亚代表准备了辣炒方便面、Cekodok(炸辣椒洋葱鱼仔面糊)等,而印尼的则为大家做了巧克力炸香蕉、黑糯米绿豆牛奶糖水等。此外,农家主人翁也弄了几道风味菜肴。大家互相交换烹饪心得,品尝各国的美食,同时进行文化交流,场面融洽和谐。

来到了活动的最后一天,各国志工精心准备了表演节目,最后压轴演出的是马来西亚马六甲文化遗产局的成员及培风中学学生一起呈献传统舞蹈Joget Serampang Laut。这首轻松的舞曲带动了全场的气氛,在他们结束演出后,还一起邀约在场的嘉宾以及餐厅其他顾客一起到台上跳舞。第二届MA-CHN-DO在一片欢腾中落幕,大家带着愉悦的心情,为这次的活动划上美好的句点。

培中生三语并用,为友族同胞做翻译。
志工们以中国地道食材烹饪印尼及马来西亚食物。

文化之旅·满载而归

徐俊逸同学表示,在这为期14天的活动,不止学到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亦增广了他的人际关系,有幸认识来自三个国家的朋友,这一趟中国之行,可谓收获满满。满满的行程虽然累人,但却感到开心并充满成就感。透过这些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为这些世界遗产尽一份力,例如到孔府修草及到孔庙帮忙清理神台的灰尘等。经过十来天的相处,志工们已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并留下很多难忘的回忆,这是很难得的。

彭宁同学认为,经过这十来天,大家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相信每个人都获益不少。由于志工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及母语各不相同,因此大家需要时间来磨合,进行团队建设。身为马来西亚华人,对于三语的掌握虽不算精通,但简单的沟通交流尚算不错,于是,我们成了营队里的小小翻译员。尤其在参观景点的时候,我为来自印尼的Tony翻译导览员的解说,让他了解三孔的历史背景。

郑裕晴同学则表示,尽管志工们来自不同国家,各自的国籍、种族及文化都不同,但经过多天的相处,已从原本的陌生人变成要好的朋友,关系融洽。闭幕仪式的时候,大家都很努力在做准备;中国的志工唱了一首让全场气氛高昂的 《改变自己》 ;而我们则呈现歌曲《绿光》的舞蹈。来自印尼的志工为大家带来了当地的歌谣与舞蹈,让我们有幸观赏到印尼的传统民族舞蹈及歌谣。

徐俊逸同学(理二真)
彭宁同学(理二真)
郑裕晴同学(理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