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风校史馆专题演讲之林家豪:文化造城——博物馆的新时代

培风中学校史馆于本月11日举办了一场题为《文化造城——博物馆的新时代》的讲座,由大马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主讲,提出了许多极具启发的观点以及建议。

该场讲座为培风校史馆开幕系列活动之一。透过讲座活动,校方亦正式宣布,培风校史馆接下来将于每月的第一个周六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中午12时。此外,培风校史馆亦邀请民众关注培风中学图书馆面子书,馆方将透过该平台陆续公布接下来的活动消息,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培风中学柯世聪副董事长(右二)与董事会联络主任杨应俊先生(左二)代表赠送纪念品予林家豪先生,由培风中学校长黄雪莱与资源中心主任蔡茁奕陪同。
林家豪先生认为,培风校史馆策展人先行的工作模式值得鼓励,亦对该馆建设过程培风校友团队的贡献和付出表示高度赞赏。

打造社区博物馆,连接社区生活

博物馆为英语“Museum”的译词,“Museum”词源则是“Muse”,也就是希腊神话里的缪斯女神。早期人们都习惯把最珍贵的东西用于祭祀相关的活动,因此神殿通常就是收藏最多珍品的地方,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将收藏珍品的地方称作“Museum”。

林家豪认为,相比传统博物馆只可远观不可近赏的参观方式,第三世界的博物馆在没有太多珍贵文物的情况下,更加适合探索并开展社区博物馆的模式,强调与社区本身的连接。林家豪举例多个国外案例,包括美国纽约下东城廉租公寓博物馆、中国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等。这些展馆所展示的文物主要为当地居民所捐赠,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成为社区居民偶尔也会来闲逛,甚至主动与访客分享个人生活经验的地方。

社区博物馆的模式让博物馆成为收集并展示特定群体集体回忆的地方,亦极具潜力发展成为社区精神中心。林家豪进一步解释,社区精神中心指的是早期庙宇、会馆、甚至巴刹这样的地方。人们在社区中心里交流、互动,交换信息,是社区集体活动发生的地方。但是随着时代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周末的闲暇时光大多用来逛商场。

“最新一波的博物馆热与中国的文博热息息相关。现在的中国游客,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习惯先逛博物馆。” 他鼓励博物馆相关的从业人员策略性地部署接下来的行动,来帮助展馆达到收支平衡、永续经营的目标。



发挥文化造城的力量,创造非一般的马六甲体验

为什么马六甲需要文化造城?林家豪认为,马六甲这个地方所体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精神价值,让它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中,甚至国际社会上,皆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此外,他亦提及,马六甲各族群的文化融合程度,深且自然。以华人族群为例,不管是明朝的时候南来的华人,或者后来的新客,马六甲华人跟地方统治者的关系一直很好,并且主张融入地方,成为地方社群的一份子。马六甲华人很早体现出独立意识,在英殖民时代,马六甲陈祯禄先生便提出了“马来亚人的马来亚”这样的口号。

“马六甲的古迹很集中,河的两岸,适合打造成露天式博物馆。比如波士顿自由之路,便是在人行道的设计中增加一条红砖指引线,引导游客绕城一圈,就可以基本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精神面貌。”

他亦指出,马六甲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博物馆群的地方。如果能够携手合作,必可发挥文化造城的力量,打造非一般的城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