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培风:第四代培风校史馆正式开幕

(6月11日讯)恰逢培风111周年庆,培风校史馆将于6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邀请社区民众前来了解培风发展历程与教育初心!


“培风”校名源自庄子《逍遥游》,因此新馆策展概念亦基于此篇,分三大展区:北冥有鱼、图南培风;乘天地、御六气;击水三千,扶摇而上。
相较其他区块,展示培风精神象征的展区,以年轻活泼的风格呈现。其中身穿校服的卡通人物人行立板,为该校去年的毕业生杨杰尔手绘创作。

逍遥游培风,共建学习型社区

培风校史室于1998年由培风中学时任校长陈国华创立,随后迁馆两次,今年再迁入培风中学综合大楼二楼,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培风人。

“培风”校名源自庄子《逍遥游》,因此新馆策展概念亦基于此篇,分三大展区:北冥有鱼、图南培风(培風百年办学沿革);乘天地、御六气(学校软硬体发展:课程与校园建设发展与变革);击水三千,扶摇而上(培风精神的传承及展现)。

“培风学校的发展与马六甲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培风中学资源中心主任兼培风校史馆馆长蔡茁奕师表示,针对此点,在与设计师沟通展馆设计的过程,除了串联培风校名与《逍遥游》的典故,亦增加了华人下南洋与马六甲城市发展等元素,凸显了培风学校作为一所华人公立学校之定位。

同时,他亦认为,博物馆向来被视为学习的场域,作为一所校史馆,该馆能够藉由连接校内外教育资源,透过策划面向社区的展览以及课程,与社区共同营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地方文化与氛围。


校史馆负责人蔡茁奕师(左二)正与室内设计师罗德超(中)讨论施工安排。
目前,培风校史馆布展工作积极进行中。

系统收藏、展出精选文物

2019年起培风中学资源中心团队积极参与博物馆相关的各类课程与交流活动,其中包括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所开办的文化资产维护在线课程。

资源中心副主任戴梦华师表示,平常需兼顾图书馆运作的资源中心团队,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得以全心投入到校史馆的工作中,团队除了积极参与线上课程之外,也阶段性开展了文物普查的工作,逐一清点馆藏文物,并将文物的来历,与当前状况详细记录在案。

文物普查的工作有助于团队更了解物件与校史的连接,并在策展过程,为观众精选出值得驻留细品的文物。戴梦华师举例几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产生的文物,包括1920年培风学校高小毕业证书、1943年日本発送電株式会社租赁文件等。为减少对文物的耗损,所展出的文物,依据其重要性,大多以复制品的形式展示予中。


学生导览员积极为培风校史馆开幕导览进行准备。
展馆影视厅灵感取至校园内的两棵黄花树(盾柱木),并由校友王泰伟及其团队完成。
公忠勤毅培风人,传承培风精神

培风校史馆不仅仅是记录以及展示校史的地方。透过了解培风发展史,看见先贤前仆后继地坚守民族教育、维护办学初心的精神,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黄雪莱校长表示,在打造新展馆的过程,许多校友都回来贡献自己的专业能力,比如室内设计师罗德超、道具师王泰伟、文物复制蓝氏君等,团队各司其职,合力诠释及展现心目中的培风文化与集体回忆。

“我们常常把培风人这三个字挂在嘴边,但培风人是谁?” 黄雪莱校长表示,真正走过这段培风之路就会发现,培风人指的不仅仅是从培风学校毕业的孩子,也不仅仅是在培风谆谆教诲一辈子的老师,在这个过程里,还有许多留名或不留名的社区人士,不计回报地投入他们所能够给予的,充分体现了培风校训“公忠勤毅”的精神。


《培风之母》锦旗为其中一件将于培风校史馆展出的重点文物之一。此文物产生于本校于35周年校庆期间,由时任陈宗嶽校长题字,及当时全校中小学与高师班师生联合签名,赠予本校创办人之一沈鸿柏,感念其付出。当时锦旗由沈鸿柏之子沈慕羽代为接领。2001年6月校庆,沈慕羽将此锦旗回赠予本校。

配合展馆开放,除了有学生导览员为来宾讲解校史故事,该馆亦特别邀请了台湾文化运动先驱丘如华老师,及台北艺术大学于国华副教授主讲两场专题演讲,场地空间有限,鼓励大家预先报名,报名链接为:https://forms.gle/XaLE7FWgs1rxDEATA


于国华《学美之旅:美,如何学?》专题演讲。
于国华《学美之旅:美,如何学?》专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