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回校服务”放在心上的助学金受惠生——培风中学校友植业升专访

(马六甲10月4日讯)培风中学教职员团队中校友身份的老师比例达约三分之一。毕业于屏东科技大学动物科学系的植业升正是其中之一。

 “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学校师资短缺。当老师对我而言就是履行社会责任,我想看看自己可以做到什么。” 近日才回校服务的植业升毕业于2012年,中学毕业后的人生规划,一直都有“回校服务”这一环。


助学金回馈服务:鼓励受惠生自食其力,维护尊严

入读培风中学是受到哥哥的影响。他表示,哥哥当时在杨应俊董事的招揽下入学,并成功申请培风中学助学金。比哥哥小三岁的他,经常随着哥哥参与培风中学的活动,例如校庆期间一起到校外筹款等。小六毕业时,入读培中就成了顺水推舟的决定。

植业升和哥哥一样都是培风中学助学金受惠生。每年接受社区资助7期学费(每年只需缴交4期学费)的他,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是父亲,家庭收入每月约2000马币,助学金对他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补助。

培风中学助学金受惠生回馈服务制度正好在他受惠期间开始执行,当时他被分派到图书馆帮忙处理杂碎的日常业务。他对这项制度表示认同,认为除了能够体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价值观,同时也让受惠生有机会用自己的能力来换取个人所需,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弱势”的身份标签,等待别人施予怜悯。

“回馈服务的工作内容都是一些中学生有能力完成的简单工作。”他举例,除了在校内各处室服务,自己也曾被安排至丧家服务,帮忙送送茶水、清理桌面等。外出服务时,受惠生有时必须自行安排交通,也就表示受惠生需要跟父母或监护人沟通,安排接送。他指出,自己的父母一直以来都非常愿意配合、毫无怨言,并且认为,无论是校内或校外的回馈服务,受惠生都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

他补充道,当时一名堂弟因家住乡区一开始选择在当地的国中就读,后来得知培风中学会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助学金,中二时便也决定转学至培中。


培中教师养成:从实践中体会教育概念,教学相长

回到母校服务既然是植业升的人生规划之一,升读大学时他却没有选择教育相关的专业,为此他解释道,这个选择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够在真正开始教职工作前多方面开拓视野,尝试更多可能。

他在大学毕业后曾从事一年多牧场管理者的工作,并在这段时间内还清由海南会馆提供的贷学金款项,而后到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打工换宿旅行长达八个多月。旅行期间,他曾在牧场、有机农场、甚至动物收容所服务过,跟教学工作直接关联的则有在寮国担任英语教师的经验。

“对我来说教职工作更重要的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选择进修的方向。”

植业升对于个人的教职生涯规划与大多独中的教师培养过程相似。以培风中学为例,该校教师团队大学本科阶段修读教育相关科系的老师只占少数,校内师资培训工作主要仰赖师徒制(Mentor-mentee program),由该校资深老师逐步引导新手老师,一步步站稳讲台。培中师培过程主要是从“实践”往“理论”逐步推进,非教育专业背景的老师一般都会直接投身课堂,踏实地从教育现场逐步累积实战经验,然后趁着假期时段,在校方的安排下进修教育专业相关的课程,将自身经验与教育理论互相对照,进而达到个体专业成长。

学生时期的植业升活跃于学校活动。
培风中学助学金受惠生在受惠期间需完成特定时数的回馈服务。除了协助校内行政处室处理日常事务,偶尔也需要配合到丧家服务。
毕业时和敬爱的老师开心合影。